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2章(2 / 2)

  这样等到天气热了以后,蜡便会逐渐的化开,里面的字慢慢显山露水,现出一个鲜红的‘冤’。

  人们的想象力能编出很多可怖的故事,会联想到天灾*,鬼神灵魂,会去追究制造金砖的人,但绝对想不到去查看金砖表面的刮痕。

  如此,他们便顺利达到了转移视线的目的。

  谁知道刑部会接手。

  鉴于接二连三的事情都发生在禁宫,不管是小内侍死了,还是金砖上出了问题,都在内务大臣陆耀的管辖范围,因此,陆耀一大早在刑部还没去复命前,便先一步去向皇帝请罪。

  陆耀跪在地上道:“臣有负皇上所托,竟然让两个小贼在建章宫犯下此等大罪,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皇上担负偌大的江山,臣食君之禄,就有义务替皇上看顾好禁廷,除去隐忧,不能有一丝错漏。何曾想到偌大的禁宫,就由于这两个小贼不小心弄花了金砖,便自编自导自演了那么一出戏,弄得宫中人心惶惶,满朝文武议论纷纷,要不是刑部的人找上门来,他们不知道还要藏匿多久,推诿多久。此事,全赖臣办事不力,臣无能,臣有罪。”

  李永邦沉吟道:“舅舅起来说话吧。”

  陆耀还是跪着:“不,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李永邦不动声色,面上依旧和和气气的:“要说朕日理万机,舅舅实则也忙得□□乏术。这些,朕都知道。内廷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桩桩件件垒在一起,都搁在舅舅的肩头上。朕也想过,舅舅一个人,既要当工部尚书,还要兼任内务大臣,是否太过劳累了?可朕思来想去,身边信得过的人只有舅舅。所以还请舅舅不要自责,往后朕还要多多仰仗舅舅呢。”说着,疏朗一笑,云淡风轻似的,“今次的事,反正也查出了源头,便到此为止吧。舅舅若还是过分的苛责自己,那么朕也觉得该要自省了。”

  陆耀生来一副憨厚的面孔,胖胖的脸,笑起来分外亲切,开口不是斗鸡,就是遛鸟,没几句正儿八经的话。眼下伏地做感激涕零状,看起来真有些滑稽。果然,在勤政殿里又呆了一会儿,便开始和李永邦扯一些有的没得废话,大都是关于市井里现今最流行什么鸟,什么样的鼻烟壶款式最好,足有半个时辰,才摇晃着肥肥的身子离开。

  接着,刑部的人求见。

  温同知由宝琛领着入了勤政殿,尚未开口,李永邦便问:“死掉的那两个,仵作可曾查验过尸首?”

  温同知道:“查过。”

  他没答怎么死的。

  温同知混迹官场十几载,很清楚,接下来的对话,只要李永邦不问,他便不答,这说明李永邦不想再知道的更具体细节了。他要是冒冒失失的说出来,皇帝就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可要是李永邦主动开口问了,那说明李永邦就算心里明白,他也想彻底搞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不过上述两种,不管任何哪一种,此案最终还是会由那两个倒霉的小太监顶缸而告终。

  温同知印象中的李永邦,过分优柔,处事不够决断,事关他那个名义上的舅舅,他多半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孰料李永邦竟沉声问道:“淹死的吗?”

  温同知抿了抿唇道:“虽然是在井里发现的,但是却是叫人勒死后丢下水井的。”

  “何以见得?”李永邦抬头盯着温同知。

  温同知在心中默默叹了一声,坦白说,这种事谁愿意和皇亲国戚对着干?他要不是收到了自己女儿连夜叫人送出宫的书信,他也不愿淌这趟浑水。他身在前朝,不能够掌握女儿在后宫的实时动向,只能定期派人打探一点温若仪的处境,不出差错就好。哪里想到今次差点就死在谦妃的手里!

  事情闹得这样大,却没有半点消息漏出来。

  奇就奇在这里。

  龙裔莫名没了可比建章宫的事要大的多,结果前朝听到的只有关于建章宫的只字片语,谦妃滑胎的事,大家都是后知后觉。

  而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消息,又封锁消息的,除了内侍局还有谁呢?

  内侍局在陆耀的手里,他要谁生,谁就生;他要谁死,谁就能死的不明不白。好像今次两个小太监,值房里的认罪书一笔一划,字迹清晰,试问有多少太监能写那样一笔好字?最搞笑的是,末尾还摁了手印,真是……好像就等着他们刑部上门来,把东西一收,然后向皇帝禀报,结案。

  糊弄谁呢?

  ——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是替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