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戏明第184节(1 / 2)





  “好嘞贵客们请稍等我这就去给你们取来。”伙计临走前还不忘夸了一句说他们真是有眼光桂花汤圆可是他们店里的铁招牌,年年都有许多人惦念着它,特意过来吃上两碗!

  王守仁道:“我怎么觉得你不是想大家一起尝鲜,是你自己没吃够还想吃?”他瞅了眼文哥儿有点鼓起来的肚肚,“可别一会吃撑了走不动路,要我抱你回去。”

  文哥儿注意到他哥的眼神,立刻把肚肚收了收,矢口否认道:“我是那样的人吗?我就是觉得桂花汤圆最好吃,想让大家都吃吃看。”

  顶多只是他自己多吃两颗罢了!

  只多吃两颗,绝不过三!

  新鲜滚成的桂花汤圆很快上桌,腾腾热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桂花香,着实叫人心神一振。

  元思永夸道:“光是闻着就感觉很好吃。”

  文哥儿道:“那当然了,我舌头最灵了!”

  他虽不挑食,舌头却挺刁,好吃不好吃他一尝就知道,且不管吃多少种食物进去,他都能把各种味道分得清清楚楚,不像很多人那样吃了味重的就尝不了味淡的来。

  他以前还曾因为这超级灵的舌头和超级灵的鼻子,被邀请去稻米评比大赛当评委呢!

  对于许多人来说,大米就是大米,种出花来也是大米,煮出来都是大白饭,差别可能是有的,可那点差别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

  饭嘛,能填饱肚子就行了,要好吃主要还是吃菜!

  当时他被邀请过去时也觉得很惊奇,米不就是米,还有很多不一样的米吗?他好奇地答应下来,到那儿一尝才发现米和米的差别大着呢,真正的好米煮起来能香得他多吃两大碗!

  当时那位邀请他去品尝的老先生对他说:“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好吃的品种多得很,我们育种时要产量品质两手抓,既要注重提高粮食产粮,也要注重提高粮食品质。”

  他说着说着颇有些怅然。

  “早些年日本大米进口过来,一公斤卖一百块的天价,还是有不少人趋之若鹜,恨不得全搬回自己家去。可见经济渐渐好起来了,大家都舍得在吃上花钱了。”

  “现在不是一味讲究艰苦奋斗的时代了,我们也应该重视起来,不能把这个市场全让给外国人。我们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一年地,辛辛苦苦种出几百斤粮食,赚的钱还不够外国人卖个十斤的,你说难受不难受?”

  “我们不撺掇国内米商去学外国人的黑心定价,只求一点点把国产稻的品质提高上去,这样种地的农民可以多赚点钱,咱也可以不花那么多钱就吃上咱自己种出来的好米。”

  文哥儿微微一愣,仔细回忆着脑海里冒出来的新鲜记忆。

  那时候他年纪似乎也不大,对老先生的话听得半懂不懂,却是莫名地把它原封不动记了下来。

  到后来……

  文哥儿想仔细再想想,结果什么都想不起来。他没太郁闷,只觉得又捡回了一点很棒的记忆。

  可见他一直都是很讨人喜欢的!

  不知道明朝的米是不是也各有各的不同?

  文哥儿跃跃欲试地问元思永等人:“你们家乡有很特别的米吗?”

  他有一个大胆地想法,出城去租一块地,往里头种好多好多各种各样的稻谷!收成好不好不重要,要紧的是亲自种出来的肯定好吃!

  想种!

  京师这边种水稻的人不多,不过国子监之中也不少人老家是南边的,都介绍起自己记忆中香喷喷的稻米来。

  还有辽东一带的,别看他们冬天冷得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实际上土地肥沃着呢。

  待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山上山下的雪都融化了,滋润着大片大片的庄稼。

  他们种粮食不像南边那样两茬三茬地种,只专心地耕耘两三季,耐心地等稻谷吸饱了阳光才去收割。

  这样种出来的米别提多香了。

  文哥儿听得特别起劲,还兴冲冲地插话:“那边的土是黑色的吗?我听人说那边有黑土地!”

  “对,”那介绍辽东的监生直点头,“我记得那边的土地一大片一大片都是黑黑的!只可惜路途太远,我随父亲来京师后就再也没回去过了。”

  这个文哥儿记得,当初他爹给他讲科举之艰辛,还提到过辽东考生要坐船渡海去参加乡试来着。

  文哥儿问道:“那你们到山东是要渡海去的吗?”

  那人连连点头,又和文哥儿分享海船差点出事的惊险经历来。

  王守仁:“…………”

  眼看话题越扯越远,王守仁已经懒得再提醒了。

  就这小子想一出是一出的性格,估计过两天就把那什么粉浆饭给忘了。

  亏他还特意想方设法帮这小子把人元思永约了出来!

  王守仁这么想着,忍不住转头看了眼元思永,却见元思永竟听得格外入神,仿佛也对哪个地方的米最好吃非常感兴趣。

  王守仁:?

  难道让文哥儿这小子给歪打正着了?

  文哥儿问了一轮,开始阐述自己的种田大计。

  当然,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学业,他肯定是不可能亲自种的,得寻人帮忙给自己种去。

  地方他都想好了,就去金生家那边看看有没有适合的田地可以足,有的话就花点钱顺便叫他们管管。

  这样他只需要时不时去看几眼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