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戏明第269节(1 / 2)





  河西走廊被砍了一截,只守住了嘉峪关这个最后底线!

  关外七卫很容易出现反叛,对于普通人来说涉足其中是很危险的。

  想要到这种地方去,需要一定的勇气!

  不是谁都像他哥一样,喜欢仗剑走边关的!

  所以杨一清写信来京,一方面是想让他和李东阳动员点画坛人才跟他去敦煌看看,一方面是想让李东阳在朝中活动一二,让朝廷可以批准这次敦煌之行,让他带队去关外看看。

  文哥儿看这封信,看得那叫一个心荡神驰,只恨自己才六岁,只恨自己不在陕西,要不然他就能跟着杨一清去敦煌了。

  他这个师叔,可真是太对他胃口了!

  文哥儿在那读得万般激动,他哥王守仁也注意到了,好奇地走过去问:“谁给你写的信?信里都写了啥?看把你激动得,脸都红通通的!”

  文哥儿道:“我杨师叔来的信!”

  他大方地把信递给王守仁看,顺便跟王守仁畅想自己一夜长大、秒变十几二十岁,跟着杨一清西出嘉峪关,直奔敦煌看壁画去!

  不过不要紧,他杨师叔先带人去探探路,以后他可以直接跟他杨师叔出关攻略!

  王守仁看完信,若有所思地听着文哥儿在那畅想未来。

  文哥儿没注意到他哥的神色,屁颠屁颠去找吴宽商量此事,看看他能不能找到点有毅力的、愿意跟着杨一清出关去看看的吴门人才。

  吴宽沉吟起来。

  他是官场中人,在画坛之中算不得多有名,要说吴门画派的话,那还得看他的老朋友沈周。

  正好快过年了,可以写封信问候一下老朋友,所以吴宽一口答应下来,说帮忙问问。只是别人想不想去,还是得看别人的意思。

  文哥儿听吴宽提过很多次沈周,也赏过好多次沈周的画,不由好奇地问:“沈先生会来京师玩吗?”

  吴宽摇着头道:“他不会来的,往后你要是去苏州,我可以带你去拜访他。”

  吴宽给文哥儿介绍了一下沈周的情况。

  原来沈周家中还有位老母亲在,所以从来不远游。如今沈周已经七十多岁,沈母也年近九十,身体仍非常康健,是以沈周始终信守誓言不离故土。

  这可真是践行了好几十年的“父母在,不远游”!

  文哥儿也不失望,反正他可以去苏州,到时候可以去拜访一下七十好几的沈周,还有沈周家中八十好几的母亲。这么长寿的老人家,可得好好跟她讨教一下长寿秘诀!

  文哥儿和吴宽讨论完杨一清敲定下来的敦煌之行,正要溜达回去读书,又被吴宽给喊住了。

  吴宽道:“差点给忘了,我这里也有封你的信,你拿去瞅瞅。”他掏出封信递给了文哥儿。

  文哥儿打开一看,竟是唐寅他们写来的节前问候:马上就要过年了,《饮食诗话》写好了吗?说好王六岁要出的书,现在怕不是要变成王七岁的书了吧?

  文哥儿:“…………”

  可恶,这催更来得猝不及防啊!

  算算日子,就算他现在赶稿子,也赶不及署名为王六岁了。他能有什么办法,他也很无奈啊!

  谁能想到他会半路被逮去给太子上课?

  现在好不容易放寒假,他玩都还没玩够,哪里有心思写什么《饮食诗话》!

  只怪当时一时嘴快,信誓旦旦说什么今年一定写出来,还热情地邀请人家帮忙题序作画。

  文哥儿只能一脸郁闷地回庶常馆提笔给唐寅他们写回信,说自己实在没有灵感,明年一定写出来。接着他给唐寅等人介绍了一下“杨一清带你出关游敦煌”的宏伟计划,问他们有没有兴趣参与。

  不过唐寅他们都还是在校生,怕是没什么机会去的,文哥儿也只是稍微给他们提了一嘴,遗憾自己年纪实在太小根本没办法报名参与。

  文哥儿心心念念记挂着敦煌看壁画,家里却在腊月爆发出一场大争吵:王守仁跟李东阳提出他们庶吉士该外派去干点实事,比如派他代表朝廷去敦煌看看,实地瞅瞅河西走廊的情况,考察一下关外七卫还有没有拯救的可能。

  这厮甚至趁着交作业的当口直接上书内阁,表示如今正考虑加强关贸,正需要派人去边关看看。他食君之禄,始终没能为君分忧,心中十分忐忑,所以吧,请派我,王守仁,去敦煌吧!为了朝廷的边贸大计,我愿意冒险出关,看看关外七卫安分不安分!

  王华看了李东阳捎回来的请愿书,气得那叫一个肝疼。

  你说你十几岁的时候去居庸关那一带晃荡就算了,好歹是在朝廷掌控之下的地方,喊一声还能有人来救你。现在你要跑去嘉峪关外晃荡,这不是要让家中两老每天提心吊胆吗?!

  王华抄起棍子撵得王守仁满院子逃窜。

  文哥儿得知事情原委,眼睛都睁圆了。

  他哥一准是看了杨师叔给他写的信,就偷偷摸摸计划着要去敦煌了,还是高举“为君分忧”的大旗请求公费出游去给朝廷的边贸计划摸个底。

  好你个王守仁!!!

  居然偷偷给内阁递请愿书!!!

  你把这些话都讲完了,以后我要出去时还讲什么?!

  文哥儿完全没有想到,他哥居然会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

  作者有话说:

  王大仁:好消息,好消息

  王大仁:你被偷家啦!

  文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