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戏明第426节(1 / 2)





  没想到关学居然玄奥至此!

  王守仁是个好奇心特别强的人,要不然他当初就不会盯着竹子死磕那么久了。

  一下船,王守仁就双目灼灼地对李梦阳、王九思两个从陕西考出去的关中人才说道:“献吉兄,你们可一定要给我引荐一下你们的关学前辈啊!”

  李梦阳:“……”

  王九思:“……”

  说实话,关中虽还流行对张载行弟子礼,名义上表示自己是关学后人,实际上大家学的还是程朱那一套。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家总是要科举的不是吗?科举考程朱理学,他们便学程朱理学,他们也没办法啊!

  横渠四句说得再好,也不能帮后继者做官,所以大伙都是表面上尊敬一下这位先贤,实际上没多少人继承了张载的思想。

  如今他们的关学看似还活着,实际上内里早就成为程朱理学的模样了。

  所以要让他们引荐真正的关学传人,他们一时半会还真不知道引荐谁!

  ……而且文哥儿这关学,总感觉以前闻所未闻,不太对头!

  他们敢保证,整个关中都找不出精通此道的人来!

  作者有话说:

  文崽:明朝科举讲究“代圣人立言”,这想法特别好,我要坚持实践!

  李梦阳:震惊!关学正统在浙江!

  *

  更新!足足二更!还肥肥的!

  *

  注:

  1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出自《元散曲》

  2每日印造,不可数计:参考《元史》

  第358章

  文哥儿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抵达西安府杨一清这个当师叔的特意腾出空来招待他们,并领着他们去拜见陕西布政使,也就是目前的陕西一把手。

  有杨一清在旁引荐,这接风宴是宾主尽欢并把接下来的车马舟船安排得妥妥当当。

  正好杨一清这位提学官接下来要到各地去巡考便打算直接送他们到临洮府去这一路是可以直接沿着渭水往上走的,往来还算方便。

  只是到了陕西行都司那边他们就得靠自己走了。

  目前时间还算充裕杨一清便建议他们先在西安府整顿几天再跟他一起出发,顺便与府学生员们接触接触,这些都是关学后辈他们这些前辈可以给点备考意见。

  大伙对此自然没有异议,决定先在西安府安顿下来好好走走看看。

  如今已是二月了二月份的庶吉士功课该琢磨起来了!总不能等到月底再随便交两篇回去糊弄内阁吧?

  文哥儿对杨一清给他介绍的几个关学后辈非常感兴趣,比如那个叫康海的,才二十出头,长着一双丹凤眼仪表堂堂、相貌不凡看起来就很有才华。

  之所以说这人是关学后辈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是真的去张载祠里面行过弟子礼的就像天下读书人都要先拜孔子这位“先师”一样。

  都隔着几百年的时光喊过老师了怎么能说不是关学传人!

  文哥儿听了这种说法直点头。

  他们刚中进士那会儿可是集体拜过先师庙的,由此可见古来圣贤皆我师!!!

  老师嘛永远都不嫌多!

  华夏几千年文明都是我的靠山!

  王九思和康海是认识的两人不仅老家离得挺近还都是音乐爱好者。

  据王九思透露康海的琵琶弹得老好了。

  作为一个什么都爱好但干什么很业余的博爱人士,文哥儿还没真正玩过乐器。他见到人康海就问:“你真的会弹琵琶吗?会弹《大江东去》吗?还是你更喜欢《十面埋伏》?”

  康海:“…………”

  康海道:“我也就刚入门。”

  文哥儿道:“都入门了,可比我厉害多了。”

  他积极地把曾经跟太子掰扯过的“每个人都应该懂点音乐”理论搬出来跟康海热情讨论,表示甭管自己会不会,都要跟孔子一样享受音乐。

  唱得开心了就再来一首,唱得尽兴了就欢笑作别,以乐会友是多美妙的一件事啊!

  听文哥儿这么一说,康海和王九思的兴头都上来了,各自命人去取琵琶借三弦,要给文哥儿他们合奏《折桂令》。

  过来聚会的都是相熟的友人,做事没那么多讲究,王九思两人便也不在意抢一回乐工的活供大家乐呵乐呵。

  文哥儿自是积极地给他们摇旗呐喊。

  他刚才虽没撺掇康海他们“来一首”“来一首”,心里头却是非常期待近距离看人玩乐器的,说不准他还可以趁机讨教一二。别的时候看人弹琴唱曲儿,那都是能看不能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