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2节(2 / 2)


  夏婵几人只能遗憾表示等更,元佩表现出的气场让他们不敢闹他。

  然而元清帝根本没有这个顾忌,蹙眉道:“不能快一点吗?朕现在就想看。”

  “这样吧。”他道,“这几日你就留在宫里,专心写书,需要什么只管找人来跟朕说,朕皆应你,如何?”

  【哦豁……】

  【厉害了,我的陛下。】

  【哈哈哈,干得好!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那些坑文的都应该圈起来等完结再放!】

  元佩:……

  元首发话,他还能说什么,写吧。

  不提元佩埋头码稿,九月一过,太后种下的辣子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一串串红辣椒被太后串起来挂在了屋檐下,同挂着的还有一串串玉米,皇后梁才人几个每次来慈明殿都有一种走错片场时空穿越的感觉。

  元清帝倒还好,觉得红彤彤金灿灿十分喜庆。

  太后收获了第一批辣子后,就邀请众人,实现她之前说过的,给大家做一桌全辣宴的承诺。

  太后起宴,包括肃王安王太傅全都进了宫。

  “话说我们现在的身体都是第一次吃辣,真的没有问题吗?”梁才人坐下来有点担心。

  【万一拉虚脱了怎么办?】

  夏婵看着面前咕咚咕咚冒泡的火锅,口水直咽:“不管有没有问题,我快忍不住了,就算有问题我也要吃!”

  【嗷嗷嗷,终于能吃到麻辣火锅了!】

  梁平安道:“这个我们当然早就想到了,别忘了长乐公主,我问过了,她那里有保护胃的药,只要不吃非常辣,不会有问题。”

  长乐公主闻言手一展,手心里多了一把药丸,一一分给大家。

  元清帝吞了药丸正要嚼碎咽下,眼前多了一杯果汁,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皇叔。

  果然,肃王将玻璃杯往上抬了抬,将用麦秆做的吸管送到他嘴边:“有些苦,陛下莫要嚼碎,就着水吞服好些。”

  【元元最怕苦了。】

  元清帝想说他很久之前就不怕了,但想到皇叔离京八年,却还记着他曾经的所有喜好,便将话音咽了下去,就着他的手,吸了一口橘子汁,将药丸冲了下去。

  “多谢皇叔。”

  然后仿佛没有看到众人暗戳戳又意味深长的目光,拿起筷子:“启筷罢。”

  一顿饭众人吃得热火朝天,因为是第一次吃辣,辣子的用量其实并不大,按太后的话说只是微辣,但除了邵岩,众人的味蕾都是第一次尝到真正的辣,以前最多是花椒的麻,这点辣已经足够了。

  其中以太傅和夏婵吃的最欢快,太后之前已经独自品尝过了,现在倒还好。

  元清帝终于明白了太后为什么对辣子这么推崇了,加了辣的食物确实美味,明明舌头快要爆炸,手却控制不住还在继续夹菜,仿佛上瘾一般,让人停不下来。

  尤其火锅,吃完之后整个人出了一身汗。

  不等他伸手,便有人将抽纸递到了他面前,还有提前准备好的湿帕。

  元清帝自然而然地接过来,用卫生纸擦了汗,又用湿帕抹了脸,抹完十分自然地递出去,等帕子被皇叔从手中抽走,看着空空如也的手,忽的愣了一下。

  似乎不知不觉间,他习惯了皇叔这些微小的举动,习惯了他对他的态度,不,与其说习惯,倒不如说他心底其实已经默认了皇叔喜欢他这件事,因为默认,所以不论皇叔对他做什么,想什么,似乎都成了理所当然,再没有先前的震惊与纠结。

  一时心情有些复杂。

  正复杂着,冷不丁皇叔的心声传来:

  【元元擦过的帕子。】

  【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皓齿皦牡丹之唇……】

  元清帝:……

  算了,他还是继续纠结吧。

  作者有话要说: 嗯,第一句来自韦庄的《江城子·一名水晶帘》

  恩重娇多情易伤,漏更长,解鸳鸯。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檀郎。

  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别檀郎。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露冷月残人未起,留不住,泪千行。

  嗯,这个意思很好理解,不看后面一行,前面描述的算很露骨了。

  第二句皓齿皦牡丹之唇,这个,咳咳,来自白居易他弟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这个看名字就知道是写什么了吧,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来看一看,描述的优美又详细。

  第62章 贱籍┃希望。

  太后辣子种的不多, 加上皇后和梁才人几人殿里种的, 最多够大家自己吃, 要拿出去做推广显然是不够的,只能等明年。

  不过辣子的推广得慢慢来,百姓们没有长乐公主的胃药, 需得有个适应过程。

  所以在下个收获季之前,辣子暂时只作为宫廷特供,除了太后按捺不住一颗想要全世界都知道辣子美味的心, 时不时宴请命妇外, 只有元清帝肃王几个和一众穿越者吃的到。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辣子好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 安王就吃不了,微辣对他来说都算可怕。

  当然也有非常喜欢的, 譬如庆康大长公主,很快就适应了辣, 从微辣跳到了特辣,尤其爱麻辣火锅,厚着脸皮跟太后讨要了一袋, 天天在家里吃起了火锅, 每次吃还都要起好几锅,再炒一桌辣菜,味道飘香,飘得两条街都闻得到,引得四邻眼馋。

  长安城寸土寸金, 尤其靠近皇宫的几坊,能和庆康大长公主住在一个街道的,不是皇亲国戚也是公侯贵族,七拐八拐求到了太后母家,太后的弟弟汲汲营营又好面子,谁来都满嘴应下,最后厚着脸皮来求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