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大唐种田指南第2节(2 / 2)


  奖励点数:3点

  恭喜你,任务完成!

  三点成功落入囊中,高长松也对自家的田的大小有了清晰的认知,唐代实行的是均田制,按照人口分田,每个成年男丁在18岁后会分100亩田,其中80亩是口分田,20亩是永业田。

  口分田是当人死后就要收回的田地,永业田则可以代代相传。

  此外,户主还会被额外分50亩田地。

  一般的妇女与未成年人是不得分田的,高长松家算上前任开垦、遗留下的田地,一共有240亩地,其中属于高太公的80亩口分田,在今年秋收后要收还国家。

  240亩在高老庄算“富户”了,高太公一个人种不完,还雇田少的农夫一起种。

  高长松是不准备自己种田的,他这小身板用高太公的话来说就不是种田的料,此外,对如何挣钱,他也有些想法。

  高长松的眼神聚集在田野上。

  高老庄的作物比较单一,除了小麦就是豆,他们这天气比较寒冷,如果往后个几百年,那为了产量种马铃薯是最好的,放现在就只有小麦了,至于豆子,这撒一把就能活的东西,家家户户都会种。

  一是在灾年能够饱腹,二则是种豆肥田,跟小麦交替着种,不至于将地里的养分都吸走了。

  高长松的落点就在豆子上。

  感谢他大学时代看过的杂七杂八小说,以他本人手作狂魔、基建爱好者的个性来看,看种田文那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点家还是jj的种田文中,做豆腐跟制糖都属于你方唱罢我登场,若没通过它们挣钱,就不是正经种田文。同理还有肥皂、玻璃等物也会在中后期出现,为男主or女主带来大笔财富。

  而且,豆腐这玩意本是在宋代中期才推行的,他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想要推行豆腐还真有点难,需知番茄明朝就传入中国,可因它色泽艳丽,被百姓认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几百年后才端上餐桌。

  可在吴承恩的世界观中,豆腐现已走入大唐的千家万户,哪怕是他们这等边陲小国,也是有豆腐的,高太公带他去其他城镇赶集时便买过一方豆腐回家,他们家煮过后配大酱食用,众人赞不绝口。

  至于豆腐的做法,当然是一家一户从不外传,知识是宝贵的财富,是不流通的,菜谱都代代相传,更不肖说是食材加工法,对此各家都讳莫如深,也不会来探究旁人家是如何知道的。

  心随意动,只听见叮的一声,列表任务再度更新。

  经济-经营类任务:

  来到乌斯藏国后,你终于要开始大干特干,挖掘第一桶金了,我们的种田之路正式开启,快点搜集原材料,点亮做豆腐的技能吧!

  奖励点数:50点

  丰厚的奖励让高长松吃了一惊,他不禁想,自己的掘金计划应该能成功吧?

  毕竟,种田文都这么写的。

  第3章

  清晨,高长松家的东房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仔细聆听可辨别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金生丽水,玉出昆山”等内容,过会儿《千字文》背完了,竟然还意犹未尽,开始讲什么“得人一牛,还人一马”等朴素的价值观。

  这讲解人自然是从乡校中辍学的高长松了。

  这些朴实的句子出自《太公家教》,是他开蒙后学的第二本书,在学童中普及率极高,

  他们乌斯藏的教育跟着大唐跑,这群人参加国内的选拔考试也跟大唐同制,跟后世成熟的科举不同,此时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个广纳贤才、百花齐放的制度,中央政府设立无数选科,什么秀才科、明经科、明算科、史科等等。

  这考试跟现在的研究生考试差不多,就考你本专业知识,考上了就有官做,没考上就落榜。

  高长松选的是明经科,学的是儒家经典,即五经。他选这科没别的原因,就单冲个录取率高。

  当然,其实乡校里的人跟他想法差不多,都觉得这科录取人多,简单,因此一窝蜂地报考此科,现在想想,这竞争不也就变得更大了吗?想现代研究生考试,分数一年高过一年,跟每年考生数递增有很大关系。

  好在他眼下已是辍学青年,不用多想了。

  虽辍学了,曾经学过的知识却能拿来教家中三妹,按他想的,多读书总没坏处,更何况这可是有女儿国的西游世界,在这里,女性当官乃至当国王都是有可能的,那都要治国了,怎可能大字不识一个?学识定是不逊于男子的。

  他到不指望妹妹翻山越岭去女儿国做官,但多学点总没坏处。

  这三人中,高翠兰还是个说话不清的小娃娃,高香兰跟高玉兰中,行二的高玉兰读书更有悟性,她仿佛天生爱看书似的,背诵与理解能力极强,高长松还看见她拿着小树枝在地上比划写字。

  ……

  教三小孩儿读书也有任务点可拿,高长松都当日常打卡任务做,结束后他终于开始琢磨豆腐怎么弄了。

  第一步先是泡豆,泡豆的时间比较流动,根据温度、湿度的不同8到12小时都行,高长松尝试时较为严密,还做了对照组,共泡了三盆,每盆时间不同。

  他不必看日晷,系统的优越性此时便体现出来,他的种田系统自带时间播报,这可能是大唐最精准的时间播报器了。

  期间高翠兰一直跟在他的脚边,她像是某种可爱的小动物,总喜欢做人的小尾巴,高翠兰指着水泡黄豆先说:“豆!”随后又问,“大兄要做吃食吗?”

  她也不是馋,就是四岁的孩子,除了吃跟玩好像也没别的可做,她也不是小小年纪就爱学习的那一型,又因家逢巨变,高翠兰也不怎么外出跟其他同龄人玩耍,日日很没安全感地跟在姐姐跟兄长身后。

  高长松将泡豆的大陶罐搬进磨房,擦把汗才道:“是吃食,”他说,“要做豆腐。”

  只可惜高翠兰年纪太小,还不知豆腐是什么,只听见她将这词在口中念了几遍,见高长松开始将泡好的大豆倒入石磨中,没空理睬她,便蹬起萝卜腿往外跑了。

  她先遇见聚精会神做针线的高香兰,碰见就道:“豆腐、豆腐。”

  高香兰好奇道:“谁跟你说豆腐的。”她吃过一次豆腐,还是节庆时爹特意从镇上买来的。

  下一句话高翠兰就说得掷地有声了,她说:“大兄正在做豆腐。”

  高香兰:???

  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