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59章(1 / 2)





  朕觉得,毕卿先前所拟定的赋役调整,要逐步落实下去了,不要遇到事情,就拆东墙补西墙。”

  说着,也不管众人怎样想,崇祯皇帝一甩袍袖,便朝殿外走去。

  “恭送陛下!”

  没理会身后响起的声音,崇祯皇帝此时的思绪,却飘到安置裁撤京营兵卒上,虽说这些家伙不合格,但若是不能叫他们妥善安排,那京畿一带必然会生乱子。

  “王伴伴,内厂这边,是否做好接收那批裁撤京营将士的准备?”崇祯皇帝快步向前走着,对随行的王承恩说道。

  “这些人必须都妥善安排好,包括他们的家眷,不能出现任何岔子,不然朝中有些人啊,又该以此说事了。”

  “启禀皇爷,都已经准备好了。”

  王承恩边走边说道:“在京城有住处的,就近安排到所开诸厂中,相应待遇跟原有人群一样。

  至于没有住处的,则分流安排到北直隶各处皇庄,内厂这边,会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这批人,不会生出任何乱子。”

  “嗯。”

  崇祯皇帝点头应道:“这是朕给他们最后的恩赐,倘若连力气都不想掏,就想着混吃等死的话,那就全杀了!

  若是在此期间,有人敢挑唆闹事的,就以杀震慑。

  当初平白拿着朝廷的粮饷,却什么都干不了,那样的好日子没有了。”

  “奴婢遵旨。”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近些时日,受崇祯皇帝的影响,整个朝堂的气氛,变得压抑起来,很多大臣,甚至都有些不适应,这种较为高效的态势。

  不过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朝中的那帮文官群体,一个个这般挖空心思的算计,纯粹是做的事情太少所致,不然也不会这般折腾事,既然是这般,那就给他们增担子,不能干事的,就趁早滚蛋。

  第二百一十三章 辽地终见曙光

  “稚绳公,辽东有您坐镇,真乃我大明之福啊。”

  走在这锦州城墙上,李邦华神情感慨,对陪行的孙承宗,说道:“和先前的紧张局势相比,这辽前的改变太大了。

  特别是过了山海关,这一路所途径的诸多卫所,和先前相比,非但各处秩序稳定了,甚至还开垦不少土地。

  从辽左、辽南、辽西等地,被这势起的建虏窃据后,国朝在辽前的各项开支,一直都居高不下。

  本辅听说稚绳公,在锦州、宁远等沿海地带,开辟不少督师府直辖的晒盐场,难怪在这半年多,涉及辽前所拨粮饷减少近三成。”

  “李枢辅谬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