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张老头的哲学概略(方德视角)(2 / 2)

但现在的科学又无法证明张老头的假设就是错的。因此争议又是搁置。

张老头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搁置,就表示即便他的假设不一定是对的,但也没有谁能立刻说一定是不对的。

――――――――――

自然科学领域的历史是偶然的。人文科学同样如此。

张老头顽固地拒不承认任何社会发展规律的存在。

所谓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的划分他自然无视(事实上他无视任何一种划分),甚至连科技的作用、战争的作用、社会分工的作用、中央集权的作用……乃至于细节上的比如级差地租的影响、文官体制的影响等等。在他看来全是偶然。

至于具体到每一场战役的胜负、每一个历史人物的生死之类的事件,就更不必说了,自然也全是偶然。

他的一个经典的被公认为无理取闹的观点就是――

“人类之所以会采用战争而不是剪刀石头布来解决纷争,根源在于远古海底的一只三叶虫的恋母情节。”

好吧基于以上假设,人类在一个个偶然中走到了今天这个偶然的地步,如果来个et,能像张爱玲的湿里那样“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人类也只好一滴巨汗然后干笑一声说,“是啊这么巧……”

――――――――

既然社会史是偶然的,那么一切推断只能从根本上重新来过,因此想得出正确的结论只能从最基础的恒量出发。

社会史当然是人的历史,那这个恒量是什么?自然是人性咯。

文明史上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只有人性始终如一。

已知的所有社会科学的结论都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在推理过程中当作论据使用。

就像加减乘除,乘法口诀实际上是从加减法运算总结出来的,因此想知道7x3=?的话,不能根据乘法口诀得出三七21,而只能用加法,7+7+7=21。

从人性出发得出的结论注定是悲观的:尽管爱、善良、真诚等等美好的情感在人性中是确实存在的,但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却注定了只可能是――生存自利性,这也是由生物本能决定的。

一切生命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生命,自然是以生存为第一要义的。

这里的‘生命’既可以看作是单个的,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特定范围内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差别取决于掌握选择权的生命本身的主观认知。

因此舍生取义的行为与这个结论并不冲突。或者说,人性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特殊‘个例’本身的存在事实上间接证明了‘共例’的正确。

而其他的情感因素,事实上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这个目的服务的。发生冲突时,则以“是否有利于该生命主体的存活及延续为抉择依据”。

在常态下,也就是该生命主体并未受到直接威胁的情况下,其行为的目的倾向于令自身拥有更多选择的方向。以人类举例,获得金钱或是权力的行为可以理解为努力‘增加选项’的过程。

总结起来就是‘自私’啦。文化以及制度只能压制人性,而无法改变人性。

再一个简化的例子,你见义勇为并不能证明你不自私。因为你做出这一举动的瞬间,脑子里先出现了一个想法――“我要做这件事”,然后你才去做了。你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任何人永远都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被驱使或者逼于无奈之类的说法都只是在说客观环境,但实际每一件事都是当时先‘想’后‘做’的。

这个见义勇为的想法可能是因为热血冲动,也可能是因为人性中的高尚或者人性中的虚荣,这个想法产生的时间可能非常短以致于被忽略,以致于被误认为是‘不假思索’或者‘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但实际上总是先想后做的。

因此,这个过程就是两个步骤:先由于种种因素产生这个见义勇为的想法;然后因为‘自私’而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

这个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明明有了‘见义勇为’的念头,但又因为胆怯或者其他因素而未实行。这样的例子并不矛盾。因为上面那个‘想法’是指足以产生行动的想法。

那么,勿庸置疑的,‘自私’这个词,自然也就跟‘水龙头’这个词一样――是个中性词。

――――――――

除了基于生物本能的‘生存自利性’也就是‘自私’之外,人性中的次重成分是什么?

我曾经说是‘快感’,张老头却说‘快感’是外在结果的客观描述及评价标准,而非人性中的成分。

张老头的观点是‘对比优越性’,也就是‘虚荣’啦。

与同类对比而产生的心理优越是人类能够获得的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快感。

也就是说,你推到了一个mm,所产生的快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源于生存本能的生理快感,另一部分是在潜意识中对比其他光棍兄弟们而产生的心理快感。

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多说了。

需要说的又是一个推论: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诞生了一种制造优越感的直接方式,这种方式的实现难度之低,获得的虚荣满足程度之强,都是史无前例的,这种方式甚至可以让一个人本身自给自足……

没错,这个方式的名字就叫作“装b”。

因此,如果把‘活着’这个毋言自明的第一要求撇开不论的话,虚荣就成了生命的首要需求。也就是说――

“生命在于装b!”

总结起来就是,自私与虚荣是当前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撑点,一切行为准则都是由此衍生的。离开其中任何一点,文明就会崩塌。

自私是文明的根基与保证,虚荣是文明的直接动力。而‘快感’,则是评价标准(之一?)。

直观点说,两个人都活着,你有钱,我没钱,因此你比我高兴;但是如果你有钱却死了,我虽然没钱却活着,因此我比你高兴……

――――――――

顺便的一个推论:

据伟人们的猜想,未来的完美社会,其建立的充要条件之一就是“所有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达到极高的水准”,也就是大公无私。

如果先用暴力强行组建起乌托邦的外在社会结构,然后试图慢慢改变成员的思想觉悟。这种做法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还是原本的阶级社会。

因此,在人类发生群体基因变异(无论渐变还是突变),也就是人性真正变得高尚无比之前,理想中的那个社会大概是不可能实现的了。

而如果真的发生了上述这种根本性的人性变异,则人类在本质上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物种(进化?)。

――――――――

嗯,框架大概就是这样,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不可知论”的本身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悖论――既然一切认识都是不可知的,那‘不可知论’本身这一认识又是从何而来的?

这个悖论事实上没有影响,按照张老头的一贯风格,习惯性地被‘搁置’了。

而张老头所谓的一切理论,事实上都是基于假设的空中楼阁,虽然没被否定,但也没被承认。在我看来,他研究哲学只是一种‘行为艺术’而已,比‘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更加无聊……

至于张老头基于这个理论框架而得出的种种具体结论,正文中会以“沉沦”游戏的设定的方式逐步体现出来。

譬如《我的前半生》中张老头提到过的观点――“黑暗并非光的对立面,而只是一种无光的初始状态。”

那么,在有光以前的世界全是黑暗,在将来光明消失后的世界也全是黑暗……从黑暗中来,到黑暗中去,黑暗才是永恒的,光明的辉煌无论持续多久,在黑暗的眼中,只是一颗短暂的流星……

基于短暂的光明才诞生的生命,是应当坚定的支持生之养之的光明,还是应当投入黑暗永恒而伟大的怀抱之中?

――――――――

注1:这里被偷换的概念主要是‘偶然’的定义。此前马恩以及黑格尔所说的‘偶然’都是哲学意义上的――好比一个点,数学上,‘点’是没有面积的;而张国维这里的‘偶然’变成了科学意义上的几率――好比一个相对很小的范围,这个范围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零,但本质上与‘点’截然不同。不偷换这个概念就编不圆了,请无视之。\